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公里,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省四大名山。
人们都知道广州有座白云山,有人还把白云山作为广州的标志,甚至把白云山这个名字作为广州的代名词。殊不知天下的白云山多得很,并非为广州专有。
郝玉麟《广东通志》卷十二之山川志云:“顶湖山在(肇庆)城东北四十里,高千余丈,山顶有湖,四时不竭,山半有白云古刹,绕寺产佳茗。”又卷五十二之物产志云:“顶湖茶:端州之白云山顶有湖,僧人于?际种茶,烹之作素馨花气,味甘淡而滑,然岁收止石许。”
可见在广东,距离广州甚近的肇庆,也有一座名叫白云山的山,其实此山就是大家都颇为熟悉的鼎湖山。
大概是因为高山与白云的关系太密切的缘故,为此人们替山命名时往往会联系到白云,所以全国各地用白云命名的山就非常之多。以笔者所能见到的古代重要的山川志、地方志以及相关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名叫白云山的山,有的省甚至多达数座。肇庆鼎湖山之所以又被称之为白云山,其原因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过去肇庆鼎湖山曾被人称为白云山,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怎么流行,以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这种叫法只是在明末清初之时曾经一时出现过,后世很少见有人提及此名。
在此顺便也提一提,在明末清初之时,鼎湖山也曾被称为天湖山,原因是在明末清初之际,肇庆曾是南明永历皇帝的行宫。据说永历帝驻跸肇庆时,曾多次上过鼎湖山。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曾写过一首叫《端州华严庵送何孟门、陶握山、王紫?游鼎湖》的诗,其中加有注文说:“栖壑大师以(桂王)行宫在端州,改鼎湖山为天湖。”可见改叫鼎湖山为天湖山,明显带有纪念南明永历皇帝的意思。但是随着永历政权灭亡和清朝统治走向稳固之后,天湖山这个名称也就逐渐就无人问津了。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鼎湖山面积1133公顷,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535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这里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多,有鸟类178种,兽类3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5种。1998年12月,由吕健博士主持,经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测定。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在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莲花峰建起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重建山门,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因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幽深的自然景观,东西两溪流形成两大景区:天溪景区、老鼎景区。九十年代新开发的鼎湖山新景区叫“新鼎景区”。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在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莲花峰建起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重建山门,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因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幽深的自然景观,东西两溪流形成两大景区:天溪景区、老鼎景区。九十年代新开发的鼎湖山新景区叫“新鼎景区”。
鼎湖山号称岭南四大名山之首,林壑幽深,泉溪淙淙,又因该景区地处北回归线,因而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之称。
半山腰是宝鼎园,这里有两个世界之最,一是九龙宝鼎,二是端溪龙皇巨砚。端溪龙皇砚重达2吨,处在园子中轴线中央。经过庭园,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场中有一座九龙宝鼎,鼎身和鼎足共铸有九条金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青铜展廊陈列有从古代到现代的各式鼎,站在观景台,环视四周热带雨林自然景观,鸟瞰湖水荡漾,心旷神怡。
鼎湖山景区以亚热带天然森林、溪流飞瀑、深山古寺见长。从世界范围来看,整条北回归带几乎全是沙漠或干旱草原,而纬度相当的鼎湖山景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亚热带、热带森林,所以为各国科学家所注目。它在1980年正式加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同时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世界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包括鼎湖、三宝、凤来等10多座山峰。原来山顶有湖,本名顶湖山。西南坡西溪龙泉坑有水帘洞天、白鹅潭、葫芦潭等8处瀑布。山南麓有庆云寺,西南隅有白云寺,山腰建有日僧荣睿大师纪念碑。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于肇庆城区东北18公里,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丰富的生物资源
鼎湖山面积1133公顷,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 鼎湖姻缘树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次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56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为原生地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这里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多,有鸟类178种,兽类3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5种,1998年12月,经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测定,鼎湖山的负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05600个/立方厘米,为目前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
佛教圣地
庆云寺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公元678年,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创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周围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山主梁少川莲花峰建起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重建山门,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岭南四大名刹之首。鼎湖山因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幽深的自然景观,东西两溪流形成两大景区:天溪景区、云溪景区。九十年代新开发的鼎湖山新景区:天湖景区。
宝鼎园
鼎湖山宝鼎园是鼎湖山近年开发的一个新亮点。鼎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个象征。国家主席江总书记在联合国赠鼎仪式上指出:"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祥物"。
鼎湖山宝鼎园位于肇庆市鼎湖山的天湖景区,占地约1.3万平方米,园内青山环抱,风景优美。
在宝鼎园下的"鼎湖"(山顶之湖)及相连的山谷新近开辟了一条蝴蝶谷探险旅游线,能观赏到黑桫椤等国家一级珍稀植物及自然林景色,有七、八个瀑布,游程约一个多小时,很受游客欢迎。
宝鼎园中的鼎名叫九龙宝鼎鼎,高6.68米,口径5.58米,重16吨,为世界之最。此鼎具有宽大的双耳,外侧各饰10条蟠龙,二十寓意置立此鼎喜迎新千年的时代。口沿下有三组对称龙纹,为六龙,加上三足顶端有三个大龙头,共有九龙。九是最大数,龙是中华民族象征,九龙寓意深刻。腹部是波曲纹,环回旋曲,似众多重叠山岭,寓意祖国大地山川充满生机和稳定。由著名青铜器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马承源教授设计创作。“九龙宝鼎”整座由青铜浇铸而成,鼎身和鼎足共铸有九条金龙,鼎身连续不断的环带纹饰,线条粗犷,具有西周时期鼎形制最为稳定雄健和质朴庄严的特点。中国历史博物馆决定永久收藏九龙宝鼎子鼎,并向肇庆市颁发了收藏证书。鼎身和鼎足共铸有九条金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安稳地屹立在花岗岩的基座上,象征着中华民族江山社稷永固,稳如磐石。
鼎湖山飞水潭,又名龙潭飞瀑,位于鼎湖山南半山腰、庆云古刹下东侧。 去飞水潭,由荣睿碑亭拾级登山,沿曲径云封直上,至半山腰向右拐,过眠绿亭即可。当然,亦可在荣壑碑亭前面的山溪边起步,一直溯溪而上。这里,山石嶙峋,瀑布从40多米高的崖顶深处狂奔而来,直往下飞泻,忽而形成千尺飞流,如白练悬空,忽而溅作满空雨花,如轻纱曼舞。瀑布下,如注的水流汇成一泓碧水,中有巨石,上刻“枕流”2字。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游览鼎湖山时,曾在此游泳,现崖壁上刻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潭水由此再往下倾泻,继而形成另一个深潭,据传为蛰龙窟,故曰:浴龙池。 飞水潭侧建有更衣室,崖间建有观瀑亭,崖壁镌刻着许多赞美飞水潭的摩崖大字和方寸小楷,如“喷雪”、“能移我情”、“天然图画”、“飞泉咽危石”等,颇有诗情画意。 夏日到此,观瀑、游泳、濯足,均感遍体清凉,烦热顿消
鼎湖山云溪景区的水帘洞天,过“浴佛池”,隐隐听得阵雷轰鸣,沿溪急上,壁上千仞,水帘从30米高处倾下,直冲一泓圆圆的清潭,状如天井,四周青枝绿叶,将天井绿盖,漏下星点阳光,折光照映水雾,段段彩虹,飞瀑落潭,形成激湍漩涡,汹涌澎湃,寒气袭人,最可观的是高空水帘飞越飘石下泻,瀑布晶帘飘出,游人可步入晶帘之后,贴崖而过,如入水帘洞中。只见雪光摇曳,帘幕垂落,数滴水花湿衣,情趣横生。站在水帘洞内,隔着水帘往外看,犹如在竹帘窗内外望景物一样,隐隐约约,帘幕掩映,岩壑朦胧,景物扑朔迷离,别有情趣。峭壁上“水帘洞天”四字,为齐田夫同志所书。距潭20多米的石壁上,建有观瀑亭。亭内可见水帘洞天全景。每当阳光斜照时,一条长虹横卧帘前,五彩缤纷,瑰丽夺目。
再沿石蹬溯流而上到水帘顶端,向前看,对面陡峭悬崖,矗立千尺,巍峨险峻,令人叹为观止,往下望,珠帘下垂,温天雾雪,宛如撒玉,蔚为奇观。